近日,记者来到位于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的永峰家庭农场水稻种植区,两台收割机正在田间驰骋。
农场主倪永峰有20多年的农业生产经历,见证了农机具的更新迭代。他告诉记者,近年来,智慧农机具走进田间地头,施肥、打药等田管工作被无人机取代,在手机上设定好参数后,无人机就会按指令完成全部操作。
记者和倪永峰一起来到烘干房。在这里,从运输车斗里卸下的水稻被倒入烘干机。倪永峰按下开关,设备会自动完成扬尘、去杂、烘干、转送等工作,水稻再传送至粮仓内,等待售卖。据介绍,全自动烘干设备不受天气制约,单套烘室最大容量30吨,接近一天的收割量,通常第二天就有人上门收购。
倪永峰告诉记者,农场近两年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,道路、沟渠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,利于大型机械集中连片耕作,提升作业效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。目前,永峰家庭农场已建有1200平方米标准化钢结构厂房,农场内育秧、烘干、仓储、晾晒等设施配套完善,烘干机、旋耕机、插秧机、收割机等农机设备一应俱全,基本实现育秧工厂化、田管智能化及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。 邯郸资讯网
今年,倪永峰又改建了育秧工厂,所育秧苗可供2000多亩大田移栽,育秧时上土、播种、喷灌全部实现自动化。
今年秋收秋种以来,滁州市共投入各类农机具20万台套以上,水稻机收水平达99.5%,小麦、油菜机播水平预计分别达90%、85%。该市组织140余支农机化技术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机大户、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一线服务,并发动613个粮食烘干中心投入2160台套烘干设备,及时对含水量过高的水稻、玉米等粮食早烘、快烘,减少霉变损失。(记者 罗 宝 通讯员 陈 勇)